2017年1月22日到25日,中国共产党西安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永康代表中国共产党西安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如何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又如何规划未来五年行动纲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部分 过去五年成绩瞩目
过去五年,完成这样一些大事
●两个“国字号”落户 创新改革试验稳步推进
●全国最大外资项目三星电子建成投产
●西安成为陕西自贸区核心区
●成功举办2届欧亚经济论坛、4次丝路城市圆桌会议
●高陵、户县撤县设区
●新建运营铁路北客站和2条地铁线路,农村二级公路实现全覆盖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等5处遗产点成功申遗
●成功承办2016央视春晚、元宵晚会、中秋晚会
●成功举办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
过去五年,获得这样一些荣誉
●荣获“全国十大创新城市”称号
●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连续5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第二部分 未来五年锦绣蓝图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落实“三项机制”为保障,全力推进大西安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建西部经济强市,创西部城市最佳,奋力谱写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新篇章。
【战略核心】 全力推进大西安建设、全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力推进品质西安建设、全力推进“三廊两轴两带一通道”和“八大平台”建设。
●全力推进大西安建设 路径一:坚持系统性思维,跳出“城墙”看西安,创新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方式,形成多轴线、多中心,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经济,塑造新动能,进一步提升大西安的城市品位、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路径二: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打通西安、西咸新区、咸阳城市功能,强化大西安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关中城市群发展,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发挥对全省追赶超越的核心引领支撑作用。
●全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步骤一: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提升综合服务、产业集聚、物流枢纽、开放高地、人文凝聚、国际交往等功能,建设大交通、做优大环境、构筑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建西部经济强市,创西部城市最佳。 步骤二:到2021年,基本建成“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担负起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职责,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步骤三:到2049年,全面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向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献礼。
●全力推进品质西安建设 思路一:推进“环境立市”,突出“三个环境”建设,以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和技术,兴办一流企业和项目,使西安真正成为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聚集的“福地”,成为投资创业“天堂”。 思路二:持续开展“三个革命”,强力推进“四治一增”,着力破解民生“九难”,不断优化投资服务环境、生态宜居环境和生活品质环境,使西安成为绿色之城、花园之城、宜业宜居之城。
●全力推进“三廊两轴两带一通道” 和“八大平台”建设 布局一:“三廊”,就是建设以高新区为引领的科创大走廊,打造“创新增长极”;以经开区为引领的工业大走廊,打造“工业增长极”;以曲江新区为引领的文化产业大走廊,打造“文化产业增长极”。建设以高新科技金融区为核心的金融“金三角”,打造“金融增长极”。 布局二:“两轴”,就是建设延伸纵贯西安钟楼南北方向的古都发展轴;建设串接西咸新区沣镐遗址的新区发展轴,打造 “服务业增长极”。 布局三:“两带”,就是建设秦岭北麓和渭河文化生态旅游带,打造 “绿色增长极”。 布局四:“一通道”,就是建设以“国际港务区+空港新城+浐灞生态区”等区域为依托的对外开放通道,打造 “开放增长极”。 布局五:“八大平台”,就是深化开放平台建设,发展开放经济;深化创新平台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化军民融合平台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深化金融平台建设,发展金融产业;深化文化平台建设,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深化城市功能平台建设,发展商贸服务业;深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民营经济;深化特色小镇平台建设,发展特色经济。 第三部分 聚焦“九着力、九加快” 开创新局面 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如何科学开局落实行动?报告指出,奋斗目标的实现,是靠干出来的。今后五年,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聚焦“九着力、九加快”任务,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任务一: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 报告指出,产业强则西安强。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传统提升与新兴壮大并举,实施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电商换市和培育名企、名家、名品的“三换三名”工程,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跃升,以大产业支撑大西安。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西安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形成6个规模千亿元级的新支柱,培育3个万亿级大产业。
●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进一步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使开发区从产业聚集向能级提升转变。坚持高位发展,加大开发区产业发展统筹协调和优化调整,强化“一区一主业”。
●壮大实体经济。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加快有效投资,紧盯外资、内资、民资、央资、融资等“五资”抓招商。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继续开展“千名干部助千企”活动,强化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民间投资,实施“民营经济倍增计划”,做大骨干民营企业,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进一步壮大区县经济。实施“远郊区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充分发挥远郊区县发展空间优势,实施“土地招商+楼宇招商”,提升产业规划水平,积极承接城区产业转移,打造特色产业园区。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互联网+品牌农业”,做强“农业两区+特色小镇”。 任务二: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丝路科创中心 报告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抓得紧而又紧,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西咸新区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综合功能,大力实施“创新能力倍增计划”,形成具有西安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推动西安制造向西安智造、西安创造转型,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先行先试优势,在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军民深度融合、科技金融结合、创新创业人才聚集、产城融合等方面率先突破,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示范城市。要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军民资源开放共享、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服务体系、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等方面形成西安模式,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示范城市。
●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围绕“科教强市”,做强政策支撑平台、双创孵化示范平台、产学研合作发展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
●建设国家创业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5531”计划,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加强各类人才培养,使西安成为海内外青年人才创业创新的“天堂”。 任务三: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 报告指出,“一带一路”战略使西安迈入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我们要找准定位,提升格局,完善通道,做实平台,向开放要活力,实施“开放经济倍增计划”,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支点。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提升西安国际陆港、航空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口岸等四大平台功能,加快推进对外园区建设,优化进出口结构,鼓励支持开发区及有条件的企业 “走出去”,抓紧构建国际化合作新平台,结交更多友好城市。
●全力推进自贸区建设。在政府职能转变等领域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形成便利化制度高地。统筹推进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等自贸区功能区建设。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用力抓好我市“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落实。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现有产业、企业动力修复,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
●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推行“行政效能革命”,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最多跑一次”,探索“一枚图章管审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以“五张清单一张网”为抓手,建设阳光服务型政府。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抓好一批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改革事项。 任务四:着力彰显文化特色,加快建设丝路文化高地 报告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积淀深厚是西安最独特的优势和最靓丽的名片,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是每一位西安人的光荣责任。
●彰显世界历史名城魅力。深入挖掘周、秦、汉、唐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大力推进丝路文化交流,展示好西安红色文化之城形象,挖掘利用好秦岭文化内涵。
●大力提升古都市民文明素养。大力实施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推动家庭、家风、家教建设。用好用活西安丰富的党史资源,讲述西安好故事、传播西安好声音。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促进“文化+”与生态、旅游、科技、金融、会展深度融合,大力实施“名城、名家、名作”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文化产业管理机制。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促进全民阅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加快秦腔等主题博物馆建设,打造“博物馆之城”。
●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实施“旅游产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多元化旅游业态,培育一批旅游特色小镇。大力推进“旅游+”行动,促进旅游上下线深度融合发展。完善旅游交通标识,加快西安游客接待中心和旅游数据中心建设。积极开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周边城市旅游合作,打造精品线路,不断扩大西安旅游“版图”。 任务五:着力构建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报告指出,构建航空线路、高铁线路和高速公路“三路”为主体的现代化综合大交通体系,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交通圈、经济圈和旅游圈,将西安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不断提升航空枢纽、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枢纽、物流枢纽功能,拓展通达深度与广度,推进西安与国内外城市互联互通,加入全球主要交通枢纽城市行列。
●构建国际开放门户。加快建设西安国际空港、国际铁路港和国际公路港,拓展国际国内陆上物流网、空中物流网和空中客流网,形成“三港三网”开放新格局。加快西安咸阳国际门户枢纽机场建设,建设空中丝绸之路。加快空港新城建设,加速西安融入全球经济步伐。
●打造国家高铁和高速公路枢纽城市。持续推进高铁和高速公路建设,争取更多重点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加快形成“米”字形国家高铁网和高速公路网。
●加快完善市域交通体系。加快北客站至机场城际轨道建设,开工建设6条地铁,开通运营7条以上,形成市域轨道交通网。建设一批连通市内各环线和绕城高速的快速道路,大力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建成公交都市示范城市。 任务六:着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建设宜居西安 报告指出,以建设大西安为目标,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完善城市功能,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向“精明增长”“集约发展”转型,让城市更加宜业宜居、精致精美。
●科学做好大西安规划。从全国全省大局出发,运用系统性思维搞好大西安规划。按照建设大都市的思路和标准,编制重要功能区规划。把握城市阶段性特征,开展2030、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扎实推进多规合一,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西咸新区全面一体化融入大西安,促进城市与乡村协同发展。
●不断完善国际化功能。用旅游国际化理念指导城市国际化建设,实施国际化标识改造工程,开设丝路频道,提升旅游服务国际化水平。更多引进外资大企业入驻西安,围绕外企人员聚集区,加快营商生活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图书馆国际服务功能,加快丝路国际会展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大力提升大都市品位。正确处理古城保护与开发关系,守护城市特色,不断完善城市生活功能。加快推动幸福路、徐家湾等城市片区改造,加快各类停车场建设,打通“断头路”,科学布设人行立体过街设施,推进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加快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深化城郊区域环境治理。
●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围绕“互联网+”,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推进城市管理智慧化。深入推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强公安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加快政府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推进智慧新城、园区、小镇、社区、商圈建设。 任务七: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美丽西安 报告指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老百姓的幸福靠山!宁可在发展上适当稳一点,也不要破坏生态环境。要围绕“山青、水净、坡绿”目标,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美丽城市、美丽城区、美丽县城、美丽集镇、美丽村庄。
●坚决打赢“四治一增”攻坚战。坚持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齐抓共管、协同并治,铁腕治霾、柔性治水、依法治山、合力治脏、立体增绿,打造清洁之城、绿色之城。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从“三个绿色”抓起,政府要做绿色管理者,企业要做绿色生产者,市民要做绿色践行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用途管制和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变化动态监测和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着力构建环境监管体系和绿色发展评价体系。 任务八: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建设品质西安 报告指出,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更加注重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决胜精准扶贫脱贫。全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保障兜底和扶贫开发两轮驱动,大力推进“五提一保”工程,创新扶贫方式,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完善帮扶工作机制。
●提高农村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深入实施村庄环境提升行动,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积极推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加强执法监督,保护合法收入。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着力构建政府提供基本保障、市场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做好低保对象社会政策托底工作,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教育强市”战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教育供给模式,持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办好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
●推进健康西安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健康和养老事业,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应急救治等,提高健康服务保障水平。 任务九:着力加强民主法治,加快建设平安西安 报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营造团结和谐的民主氛围、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着力打造平安西安。
●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深化法治西安建设。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健全完善法治工作推进机制,加强法治政府和阳光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七五”普法,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守信褒奖和失信惩戒制度,提升法治西安建设水平。
●推进平安西安建设。加快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网络安全防范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加强城乡基层治理,强化基层公共服务,畅通信访渠道,优化人口服务管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四部分 全面从严治党 打造西安铁军 奋力追赶超越、实现四个“走在前列”,需要建起怎样的队伍?报告指出,要强化从严治党责任,把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打造“四铁”型西安铁军。 重点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凝聚团结奋斗强大合力
●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委全会、常委会、党组会议工作机制,有效实施党对各个领域的领导。
●加强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健全和落实党管武装制度。 重点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铸就绝对忠诚党性品格
●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陕西、西安工作的重要指示,切实增强“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
●注重发挥各级党校主阵地作用,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专业化能力。 重点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遵规守纪行动自觉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
●认真落实“三会一课”、谈心谈话、请示报告等制度,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参加支部组织生活制度。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组织的主要负责同志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模范遵守党章党规,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作出示范。 重点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忠诚担当干事本领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认真按照好干部五条标准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严把干部选拔任用关。
●认真落实省委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树立鲜明的干事导向。
●班子建设要聚焦战斗力、增强战斗力、服务战斗力,打造优秀干部团队。
●大兴干事文化,定期举办追赶超越“擂台赛”,广泛开展“学先进、找短板、创一流”和“六讲六比”活动,形成崇尚实干、拼搏赶超的干事氛围。强化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提升《每日聚焦》和《问政时刻》栏目质效,坚决整治“庸、懒、散”,强力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作风顽疾。 重点五: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筑牢固本强基战斗堡垒
●巩固扩大各领域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突出国企、学校、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能力建设,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
●深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发展质量。 重点六:坚持不懈正风反腐,永葆清正廉洁公仆本色
●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格执行党章党规,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
●持之以恒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实施意见、市委22条措施落实。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守住廉政底线,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推动巡视监督全覆盖,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严格落实《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行工作规则(试行)》,扎实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
(西安日报)